關稅戰落幕了,你以為利空全消失?母湯喔!艾大揭密台灣下半年「三座大山」:別讓 GDP 數字騙了你的眼!

關稅戰落幕了,你以為利空全消失?母湯喔!艾大揭密台灣下半年「三座大山」:別讓 GDP 數字騙了你的眼!
文章目錄

關稅戰落幕了,你以為利空全消失?母湯喔!艾大揭密台灣下半年「三座大山」:別讓 GDP 數字騙了你的眼!


哈囉!各位親愛的投資朋友們,我是你們在股海裡打滾多年的老司機,艾大!最近市場上是不是瀰漫著一種「終於解脫了」的氣氛啊?關稅戰吵吵鬧鬧這麼久,現在眼看著要進入尾聲,好像心頭的大石頭終於可以放下了。很多人可能覺得,關稅這個大魔王都快走了,接下來是不是就能迎接美好的未來,利空已經全數消失了呢?

各位,母湯喔! 身為一個股市老鳥,艾大要告訴你,事情才沒那麼簡單咧!關稅戰的煙硝或許要散了,但真正的挑戰才正要登場。那些過去我們擔心的利空,不但沒消失,反而可能以更狡猾的姿態,變成台灣下半年的「三座大山」!今天,艾大就要帶你揭開這些隱藏在美好表象下的危機,保證讓你聽完會捏把冷汗,但也會更清楚該怎麼在市場上趨吉避凶!


關稅戰尾聲,是解脫還是新考驗?台灣拿到的是「貴賓票」還是「罰單」?

先來看看這次關稅戰,各國拿到的是什麼樣的「入場券」:

國家/地區稅率(約)達成條件/備註
日本、南韓15%付出「極大投資額」(在美設廠、擴廠)來換取。
越南、菲律賓、泰國、印尼、馬來西亞19%表明沒有大規模投資能力,但願意「全面市場零關稅開放」(打開國門,讓美國產品無障礙進入)。
台灣暫時性稅率未知情況尷尬。目前取得的暫時性稅率據說不算好。最終走向取決於「投資額」。若投資額夠大,有機會拿到 15%;若無法達到,可能要全面開放市場,稅率仍落在 19-20% 左右。

看到了沒?「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」!各國都是用真金白銀的投資,或是拿市場開放當籌碼,才換來這些稅率。而台灣這次,在 8 月 1 號釋出的關稅稅率,雖然要到 8 月 7 號才正式實施(在我們錄影的時候,只剩下不到三天了!),這種急促的步調,也說明台灣政府正承受著巨大的談判壓力,時間可不是站在我們這邊啊!

所以,別看關稅戰要結束了就鬆口氣,我們得先看看我們繳了多少「保護費」,換來的是「貴賓票」還是「罰單」!


台灣的「不對稱代價」:半導體賺翻天,傳統產業卻在「擦屁股」?

這一次的關稅,對台灣來說,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「不對稱」問題,這也讓它變得特別棘手。

什麼意思呢?因為即便 8 月 7 號關稅正式實施後,你以為所有產品都會被課 20% 的關稅嗎?母湯喔!

事實上,目前大多數的半導體、以及蘋果供應鏈的零組件等台灣「資通訊產品」,它們其實還在美國「232 半導體條款」的調查階段,所以暫時不會受到這次 20% 關稅的影響

那誰會被課到 20% 的重稅呢?答案是:主要針對台灣的傳統產業,以及一些基礎的電子零組件(排除半導體以外的)

這就尷尬了!這代表著什麼?

產業類別關稅影響狀況
半導體、蘋果供應鏈暫不受 20% 關稅影響(正在 232 條款調查中),過去幾年大賺外匯,是貿易順差主要貢獻者。
傳統產業、基礎電子零組件將直接被課 20% 關稅。過去幾年獲利本來就普普,甚至面臨日韓、東南亞國家的激烈競爭。

換句話說,過去幾年台灣經濟能有這麼大的順差,賺得盆滿缽滿,靠的幾乎都是半導體產業的強勁表現。結果現在美國要課關稅「報復」,它卻是統一性地對台灣產品課稅,而且最痛的刀子是砍在傳統產業身上

這感覺就像:家裡大兒子(半導體)賺了天文數字,結果老爸(美國)為了平衡收支,把二兒子(傳統產業)的薪水拿去抵債,而且還是不賺錢的那種!這讓傳統產業的生計問題瞬間變成政府的「選票壓力」!

艾大跟你講,這根本就是「半導體賺太多錢,傳統產業來擦屁股」的節奏啊!


產業「偏食」的代價:為什麼半導體關稅才是真正的「決勝點」?

你可能又會問,為什麼半導體沒被課到就好啦?幹嘛這麼緊張?

這就跟台灣的產業結構有關係了,簡單來說,我們有點「產業偏食」!

產業結構台灣南韓
電子零組件41.7%8.4%
資通訊產品13.5%9.8%
兩者合計超過 50%(主要出口動能)不到 20%
其他產業約 40%(例如傳統產業,佔比相對小)相對平均(化學品、礦產品、機械、汽車等多元發展,佔比均勻分散)

看到沒?台灣出口有超過一半是電子零組件和資通訊產品。而南韓的出口則比較多元,電子零組件只佔一小部分,還有化學品、機械、汽車等等。這代表什麼?

對南韓來說,就算把汽車關稅跟基準關稅統一談妥,對整體出口都有很大的正面影響。但台灣就不一樣了,就算你拿到了一個「基準關稅」很棒的稅率,但如果半導體關稅沒有同步下降,那對台灣整體出口的實質幫助還是有限!

這就是為什麼「半導體 232 條款」的調查結果,以及後續半導體關稅如何跟基準關稅「統一下調」,才是台灣真正要關注的「決勝點」!不然就是變成「傳產付出巨大代價,資通訊產品還能轉嫁,但整體體感溫度卻是冷颼颼」的窘境。


匯率、關稅、庫存:台灣下半年的「三座大山」來了!

這場關稅戰的「副作用」還沒完全展現,就已經讓台灣的傳統產業壓力山大。我們來看看,這幾座大山,到底會怎麼壓垮台灣的下半年:

1. 高基期與「囤貨潮」的雙重夾擊!

今年一、二季度,台灣的 GDP 年增率分別高達 5.48% 和 7.96%,出口年增率更是飆到 34.6%,數字亮眼到你以為台灣經濟要起飛了!但艾大要說,母湯只看數字,要看背後的原因!

這些亮麗的數字,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廠商在過去半年「高強度囤貨」造成的!因為預期關稅戰可能開打,很多廠商都提早把貨出出去,把庫存搬到海外,所以出口數字才會這麼漂亮。但問題是,這些囤積的貨,下半年還能順利賣掉嗎?這就是隱憂!

2. 景氣指標卻「藍燈」頻亮,實體經濟很悲觀?

更弔詭的是,明明 GDP 和出口數字這麼漂亮,但台灣的「市場信心」卻異常悲觀!

根據台經院最新的製造業調查,許多產業的景氣燈號,早就已經從「綠燈」變成代表「高度緊縮衰退」的「藍燈」了!

產業細項景氣燈號(至 6 月)艾大點評
生技業、食用油、製粉、糖類、酒類、菸草藍燈連喝酒、抽菸的人都變少了,民生必需品都撐不住了。
毛織品、人造纖維、紡織品、成衣藍燈傳統產業中的紡織成衣業,早已進入收縮。
木製、家具、紙漿、化學材料、金屬機械藍燈這些基礎工業和民生用品,也都一片慘淡。
電子電機、運輸業、機械設備、電力設備藍燈部分科技產業和基礎設備業,也陸續進入收縮。
電子零組件、電腦產業綠燈唯一還在「綠燈」掙扎的,只剩少數電子零組件和電腦產業! 撐住台灣經濟門面。
汽車、其他運輸工具藍燈曾經的亮點,如今也面臨壓力。

看到沒?除了 AI 撐起來的少數電子零組件和電腦產業還在「綠燈」之外,台灣高達 90% 的產業都已經提前進入「衰退」的藍燈區了

這不就代表著,只要 AI 這最後的防線也開始「年減」,進入擴張循環的盡頭,那台灣的景氣就準備「全面衰退」了!

所以,別看現在股市還在高位(大部分靠台積電和 AI 撐著),大多數產業已經提前下修了。這就是台灣景氣循環目前最大的風險和疑慮:只有少數產業極度好,但大多數產業已經提前走下坡,導致資本市場和實體經濟體感溫度嚴重脫鉤!


美國的如意算盤:關稅與投資的「美利堅朝貢體系」?

當台灣在努力應對「三座大山」時,美國卻好像打了一手好牌。川普這次的關稅戰,不只拿到了關稅收入,還「順便」拿到了巨額的海外投資額!

國家/地區關稅狀況/投資承諾
墨西哥、加拿大大部分產品豁免關稅(USMCA 協議),仍在談判細節。
中國關稅維持 10%(主要針對芬太尼關稅較高),仍在談判。
德國、日本、南韓、越南、英國關稅已敲定(依據其投資承諾或市場開放程度),美國已獲得大量投資。
台灣、印度最終稅率仍在談判,可能還有 5% 下調空間,但美國已獲得其承諾的投資額。
美國本身關稅收入單月來到 266 億美元,今年預估高達 3000 億美元!川普只用 4 個月就讓關稅戰進入尾聲,而且逼得各國到美國設廠。等於建立了一個「美利堅朝貢體系」—— 你想賣貨給我?先來我這設廠、繳錢!

你說 Q2 美國 GDP 怎麼會亮麗?因為它的進出口在 6 月份囤貨潮結束時,進口變小、出口變大,讓數字變好看。但同時,你會發現 Q2 美國的「私人投資部門」卻是大幅衰退的!為什麼?因為關稅戰還在打,大家不知道要去哪設廠,所以投資「急凍」了!

但現在情況不一樣了!關稅戰明朗化,各國的投資承諾「一定要去兌現」!不管在韓國、日本、越南設廠福利如何,到美國設廠就是零關稅!而且產品輸入到其他已經對美國開放國門的國家,也幾乎是零關稅!

所以,未來美國的投資額肯定會大增,這也是美國 GDP 未來相對有「底氣」的原因。但反觀其他國家呢?你不但要負擔在美國的投資額,還要面臨短期內國內的「庫存過剩」風險,簡直是蠟燭兩頭燒!


鮑爾的難題與川普的挑戰:聯準會還能「獨立」多久?

講到這裡,你可能會想,那 Fed 總該「放水」降息來救市了吧?

但這就是鮑爾的難題了!雖然美國最新公布的非農就業數據表現不亮眼,照理說已經達到降息的條件。但鮑爾現在還卡在「關稅通膨」和接下來「投資通膨」的預期,如果他堅持保持高利率,那就有可能出現「降息過晚」的疑慮!

更值得關注的是,現在市場的焦點已經有點從「鮑爾說了什麼」轉移到「川普做了什麼」了!川普正在嘗試安排接下來聯準會理事的提名人選,企圖引導市場新的利率變化。你看現在的民調,川普和共和黨的支持度遠遠高於 Fed 主席鮑爾!這代表聯準會的獨立性,目前正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!

明年五月,如果聯準會主席換人,屆時新主席的發言就特別重要了:他到底是會完全聽命於川普,還是仍然保持一定的理性和獨立性?這將大大影響未來的利率走勢和市場預期,投資朋友務必留意!


總結:投資要「依循週期」,別被「表象」給騙了!

今天我們聊的範圍很廣,從關稅戰的終結,到台灣市場面臨的挑戰,再到景氣的概況,以及美國和聯準會的局勢。

艾大個人的看法是:投資應該要「依循週期」,而不是「依循判斷」

所以這個時間點,最重要的就是做好準備,預留一些現金,等待下一輪景氣循環的到來。景氣循環通常是兩到三年就會發生一次,大家也不用想得太悲觀,覺得會長期衰退,這只是產業遇到了「庫存過剩」的問題,需要時間去消化。

面對這樣複雜多變的局面,投資人需要更清晰的思路和策略。不要被表面的 GDP 數字、或是關稅戰結束的「利好」給迷惑了雙眼。依循經濟週期來採取相對應的動作,才能在未來的市場中,穩穩地掌握住機會!希望今天的分析能幫助各位錢粉多一些思考和準備!


FAQ:投資人最想知道的 Q&A

Q1:關稅戰結束,是不是代表全球經濟要好轉了?

A1: 不完全是。關稅戰結束確實消除了部分不確定性,並促使供應鏈重組和投資,例如美國獲得大量海外投資。但同時,它也可能引發副作用,例如相關產業的成本轉嫁、全球庫存過剩問題的浮現。對某些國家和產業而言,關稅戰結束反而是「新一輪挑戰」的開始,而非全面好轉的訊號。

Q2:台灣 GDP 這麼高,為什麼市場信心還是很悲觀?

A2: 這是因為台灣的 GDP 成長,很大一部分是來自於過去一段時間廠商為了規避關稅而進行的「高強度囤貨」行為,導致出口數字虛胖。但實際上,除了少數半導體和 AI 相關產業外,大多數傳統產業和基礎工業的景氣燈號都已經轉為「藍燈」(代表衰退或緊縮)。這形成一種「帳面數字亮麗,但實體經濟和就業體感溫度卻很冷」的現象,導致市場對未來的信心不足。

Q3:如果美國企業到海外設廠,不是會影響美國本土的就業嗎?

A3: 川普政府的策略是透過關稅戰,逼迫企業到美國本土設廠,以創造美國的就業機會。所以雖然美國的 Q2 GDP 中「私人投資部門」在關稅戰期間是衰退的,但隨著關稅戰明朗化,企業到美國設廠的投資承諾將會兌現,這將在未來支撐美國的 GDP 成長。然而,這些大規模投資(例如 AI 伺服器、數據中心)多數是資本密集而非勞動密集,對整體就業市場的拉抬可能有限,導致就業市場的體感溫度仍偏弱。

Q4:聯準會主席鮑爾的態度,為什麼現在會跟川普扯上關係?

A4: 聯準會理論上應保持獨立性,不受政治干預。但由於川普在美國總統選舉中民調領先,且他已經嘗試影響聯準會理事的提名,這讓市場擔憂未來的聯準會主席是否會完全聽命於川普的政策(例如降息來刺激經濟),而不是僅根據經濟數據來決策。這種政治干預的可能性,對聯準會的獨立性和貨幣政策的走向產生了新的不確定性。

Q5:投資人現在應該做什麼?清空股票預留現金嗎?

A5: 「依循週期」是核心概念。目前許多產業確實面臨庫存去化和自然衰退的壓力,加上關稅戰的後續影響,市場風險升高。預留部分現金,保持彈性,是一個相對穩健的策略,以便在景氣循環的低點時能有資金入場。這並非代表要全面清空股票,而是要審慎評估持股,優先保留那些不受衝擊或有長期成長潛力的標的,並降低整體投資組合的風險水位。



 


瘋狂設計師 Chris
瘋狂交易者 Ninja
免責聲明: 本文僅供參考,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。投資有風險,請獨立思考並審慎評估!我是站長 Ninja,一位在金融市場擁有數十年經驗的資深投資者。多年的交易經歷讓我對台股、台指期、ETF、基金和美股有了深刻的理解與獨到的見解。股市雷達站的成立,是希望能夠分享這些寶貴的經驗與心得,幫助更多投資者了解市場運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