馬斯克的 AI 司機上路實測!特斯拉 L4 震撼彈引爆,台股供應鏈準備搭順風車還是得等等?
哈囉各位親愛的投資朋友們!我是你們在股海裡的好夥伴,艾大!最近全球股市最夯的話題,除了 AI 繼續燒燙燙之外,就屬鋼鐵人馬斯克家的特斯拉了!你們知道嗎?馬斯克之前預告的「AI 高光時刻」— 在德州奧斯汀的 FSD(Full Self-Driving)試乘體驗,已經在美國時間 6 月 22 號正式啟動了!雖然在台灣看到新聞時已經是禮拜天晚上,好像沒啥動靜,但隨著美國時間進入白天,陸陸續續的回饋像潮水一樣湧出來,哇賽!真的是評價爆棚耶!
奧斯汀實測大成功?乘客體驗「完勝」Waymo!
根據第一批體驗過的網紅、科技迷們的分享,這次特斯拉 FSD 在奧斯汀的表現,簡直讓人驚豔!如果單純從「乘坐體驗」來看,幾乎是一面倒地認為:特斯拉的 FSD 體驗,是 100% 完勝 Waymo!
這很重要!為什麼呢?因為很多人之前比較特斯拉和 Waymo 時,老是抓著 Waymo 的載客次數、行駛里程來比,覺得特斯拉還差得遠。但這個比法,其實是沒抓到重點!後面要比的,根本不是眼前的數字,而是技術的本質和未來的可擴展性!
所以,當市場看到特斯拉 FSD 的實測表現如此「絲滑」、「像人類司機一樣順暢」時,隔天的股價直接給你一個大大的讚!特斯拉 (TSLA) 股票一度大漲近 10%,收盤也漲了 8%多!這告訴我們,市場已經用錢投票了,而且投的是信心票!
那這次試測到底有哪些重點讓大家這麼興奮呢?
特斯拉 FSD 的厲害之處:L4 等級已達標,而且準備大量複製?
這次試測的幾個關鍵點,讓我們一起拆解:
所以,雖然這次上路測試的車輛數(一開始約 10-20 台,後台數據顯示可能準備了 35 台)看起來不多,但重點不在於數量,而在於它證明了 L4 等級的自動駕駛在真實世界是可行且順暢的!而且因為特斯拉是真正的汽車製造商,量產能力超強(Model Y 要多少有多少),一旦系統成熟,它擴展的速度會比 Waymo 這種非傳統車廠快非常多!這就是市場看到的可怕潛力!
成本殺手登場!特斯拉 FSD 的價格優勢是顛覆市場的關鍵?
除了技術上的突破,成本優勢更是特斯拉 FSD 讓市場興奮的主因。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覺得它有能力顛覆整個出行市場!
我們來比較一下特斯拉和 Waymo 在成本上的巨大差異:
項目 | Waymo | 特斯拉 FSD | 備註 |
主要技術 | 光達 (LiDAR) + 高精地圖 | 端到端視覺 AI (純鏡頭) | Waymo 技術成本高、對地圖依賴高 |
造車成本 | 約 20 萬美元/輛 | 約 3 萬多美元/輛 (未來可能更低) | 差距巨大,量產普及難度不同 |
每英里成本 | 高於 Uber (約 > $0.8 美元/英里) | 約 0.2 - 0.4 美元/英里 (比自駕還便宜!) | 直接挑戰傳統計程車、網約車甚至私家車成本 |
你看這個表格!Waymo 的單車製造成本是特斯拉的六倍以上!這直接影響了它大規模部署的速度和意願。而特斯拉的低成本製造能力,加上其純視覺方案省去了昂貴的光達等硬體,讓它的單車成本極具競爭力。
更可怕的是「每英里成本」。Waymo 的成本甚至比 Uber 還高,普及難度大。但特斯拉的目標成本竟然只有 0.2 到 0.4 美元/英里,比你自己開車的平均成本還要低 (美國平均約 0.7-0.8 美元/英里,包含油錢、保養、折舊等)。
這意味著什麼?未來你出門,搭乘特斯拉的 Robo-taxi 可能比自己開車還省錢、省事!
不只便宜又省事!AI 司機帶來的全新出行體驗
想像一下未來的出行場景:
這完全顛覆了現有的交通模式!它不再僅僅是交通工具,更是一個移動的個人空間和潛在的生財工具。這也是為什麼市場對特斯拉的「AI 故事」如此買單。
火力全開!台股誰能搭上特斯拉 AI 順風車?
特斯拉這波 AI FSD 的進展,當然也讓台灣的供應鏈夥伴們眼睛為之一亮!誰能從中受惠呢?我們來看看幾家常被點名的公司:
台積電 (2330):AI 時代的基石與大贏家!
說到特斯拉的 AI,絕對不能少了我們的「護國神山」台積電!從特斯拉訓練 AI 模型的晶片(雖然現在主要用輝達的,但輝達晶片是台積電做的)、自家的 AI 訓練晶片 Dojo,到 FSD 系統實際運行在車上的晶片(例如最近曝光的 AI5),通通都跟台積電脫不了關係!甚至特斯拉接下來的機器人 Optimus 的晶片,也是台積電的範疇。
可以說,台積電就是 AI 時代最重要的基礎建設供應商,是「賣鏟子」給所有挖金礦的人。特斯拉的 AI 越強大、部署越多,台積電的訂單就越穩固。台積電基本面非常強勁,是一個明確的多頭標的。操作上,艾大建議是拉回找買點,保留核心持股,不要輕易全部出清,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它的天花板在哪裡。
貿聯-KY (3665):特斯拉 + AI 雙引擎啟動!
貿聯是特斯拉線束(連接器和纜線)的重要供應商,同時它在 AI 伺服器領域也是全球少數的連接解決方案供應商,客戶包含 Meta 等大廠。它等於是同時掌握了電動車和 AI 這兩大成長趨勢。
由於全球在這個領域的供應商不多,貿聯具有一定的稀缺性。基本面穩健,獲利狀況也不錯,市場甚至開始用明年的獲利來估算本益比了。操作上可以沿著五日線或十日線偏多操作,是值得特別留意的個股。
亞光 (3019):特斯拉光學夥伴,但要看手機臉色?
亞光是特斯拉的光學鏡頭供應商,特斯拉 FSD 既然是純視覺方案,對鏡頭的需求自然很大。然而,亞光的產品線中,手機鏡頭的佔比還是比較高(約四成以上),這讓它的股價容易受到手機產業景氣的影響。
目前特斯拉 FSD 的大量部署還需要一些時間,對鏡頭量的拉升效應可能要等一等。因此,亞光的股價表現可能比較像是在「等」,短線上比較適合維持在區間內操作。可以關注第三季,如果手機產業回溫,加上特斯拉的題材加持,亞光比較有機會出現一波比較大的行情。
和大 (1536):特斯拉機器人概念,長期投資再等等?
和大也是特斯拉的供應鏈,但它比較偏向供應機器人所需的零組件(可能是齒輪、傳動件等)。特斯拉的 Optimus 機器人雖然是未來的重頭戲,但目前還在發展初期,要達到大量生產和商業化應用,預計會是明年之後的事。
所以你看和大的股價走勢,相對前面幾檔就比較溫吞一點,比較像是中長線在等待基本面起飛。操作上,艾大建議是衝高不要追,拉回的時候在低點分批布局,並且抱持長期投資的心態,等待特斯拉機器人題材真正發酵的那一天。
結論:AI 司機開上高速公路,但別忘了繫好安全帶!
特斯拉 FSD 在奧斯汀的實測成功,無疑是給了市場一個強烈的訊號:L4 等級的自動駕駛,靠著純視覺和 AI,是可以在真實世界實現的,而且未來具備極高的可擴展性和成本優勢!這讓特斯拉作為一家 AI 公司、一家可能顛覆交通產業的公司,想像空間更大了,股價反應就是最直接的證明。
對於台股投資人來說,這波趨勢也帶來了機會。從最上游、AI 基礎中的基礎台積電,到電動車和 AI 雙棲的貿聯,再到潛在受惠的光學亞光和機器人相關的和大,都有各自的角色和看點。
不過!股市永遠充滿變數。雖然特斯拉的 AI 司機看起來很棒,但從測試到大規模商業化營運還有路要走。投資這些概念股,除了看題材,更要回歸到公司的基本面、獲利能力,以及股價目前的評價。
AI 司機的時代可能真的要來了,這讓人期待!但投資這條路,還是要保持清醒的頭腦,深入研究,不要被單一題材沖昏頭,更不要「看到黑影就開槍」!
FAQ:投資人關於減資最想問的! (Oups, 這是關於減資的 FAQ,跟本文主題不符。應該換成特斯拉 FSD 和供應鏈的 FAQ。)
FAQ:特斯拉 FSD 與相關投資的常見問題
Q1:特斯拉 FSD 達到 L4 等級,距離真正無人駕駛還有多遠?
A1: 這次奧斯汀的測試顯示其技術已經具備 L4 的潛力,能在特定區域和條件下實現高度自動化。但要達到完全無人、不受任何地理或天氣限制的 L5 等級,以及獲得全球各地的法規許可,還需要時間。這次測試是重要的里程碑,但商業化普及是一個逐步的過程。
Q2:特斯拉 FSD 的技術路線跟 Waymo 完全不同,哪一個會是最後贏家?
A2: 目前看來,兩條路線各有優劣。Waymo 的光達+高精地圖方案在特定區域內的精準度高,但成本高、不易擴展。特斯拉的視覺 AI 方案成本低、潛力泛化能力強,但對 AI 的魯棒性要求極高,也可能受惡劣天氣等影響。市場普遍認為,特斯拉的成本和可擴展性使其在大規模商業化上更具潛力,但 Waymo 的先行優勢和安全性數據也不能忽視。長期來看,也許會有技術融合,或不同應用場景下有不同的最適解。
Q3:投資台積電是看 AI 還是看特斯拉?
A3: 投資台積電是看整個 AI 時代的趨勢,特斯拉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客戶。台積電的晶片需求來自所有需要高階運算能力的領域,包括 AI 訓練(輝達、博通等)、AI 推論(伺服器、車載晶片 FSD 等)、高效能運算(HPC)等。特斯拉 FSD 的成功和擴展,確實是台積電在車用 AI 晶片領域的重要成長動能之一,但它只是台積電多個成長引擎中的一個。
Q4:貿聯、亞光、和大這些特斯拉概念股,什麼時候是比較好的進場時機?
A4: 這個沒有標準答案,需要結合大盤、產業趨勢和個股本身的狀況判斷。